2019年4月11日星期四

时政频道: 乡亲们“游”出了好日子

时政频道
时政新闻 
乡亲们"游"出了好日子
Apr 12th 2019, 00:00, by 本报记者 张腾扬

  "老伙计,咱都65了,也有低保,在家享享清福得了。"河北省易县西山北乡林泉村村民好心劝着贫困户隰海山。

  "俩字,不成!"隰海山回答得干脆。

  林泉村在哪儿?狼牙山脚下,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迹就诞生于此。听着英雄故事长大的隰海山,话语里透着倔强:"我腿脚还好,身体也没毛病,为啥不给自己挣份更好的日子。"

  脱贫致富,就需要这股子不等不靠的劲儿!可光有决心不成,更得有门路。年龄偏大,无一技之长,离家远、费力气的工作也基本干不了,像隰海山这样的贫困户想自食其力,路在哪?

  这,也考问着他脚下这片土地。

  巍巍狼牙山,萧萧易水河。坐拥这一方山水的易县,抱着"金饭碗",境内清西陵、易水湖等景区,享誉全国。可另一方面,易县也不易。既是革命老区,也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县户籍人口58.4万,农业人口就有46.7万人,贫困人口数量也不低。

  怎么脱贫,如何致富?易县瞄准旅游资源优势,大胆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重点景区为支点,撬动景村一体化发展,让农区变景区、农产品变商品。贫困户则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景区打工、销售产品等方式"链"入产业,多渠道增收,稳定脱贫。

  闲人变成了忙人

  对隰海山来说,好消息是附近的狼牙山景区,干活儿的机会多起来了。

  原来,狼牙山景区从观光游和红色旅游起步,发展形成游山、玩水、滑雪、赏花等多业态四季游格局。每年,200多万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面对"井喷式"增长的游客,配套服务得跟上。景区管理、食宿接待、工程建设用工、旅游产品深加工、摊点购物、花卉养护、卫生保洁……4000多个就业岗位应"需"而生。负责景区开发建设的中凯集团承诺,优先录用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可达2万元。

  在村支书协调下,隰海山在中凯玫瑰园谋得了一份工,成为一名保洁员。工作不累,每月领工资,"挣"上自己的生活,隰海山"享受"得很踏实。

  清西陵景区开发的体验式旅游,让周边10多个贫困村的老百姓都忙活起来。当导游、做服务员,每年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

  "村里现在看不到'闲人'了,都去附近景区卖东西咧。"安格庄乡安格庄村位于易水湖度假区,村委会主任安丙午说,柴鸡蛋、柿饼、薯干、粉条这些农家特产,游客都抢着买,"俏得很呢"。

  如今的安格庄村,村内已无贫困户,村民人均年收入上万元。

  贫困户变成了殷实户

  今年60岁的尹金宝,是林泉村的五保贫困户。无儿无女,且腿部有疾,行动不便。像这类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如何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

  易县的做法是,整合扶贫资金3000万元,通过折股量化,入股河北恋乡、中凯集团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让资产收益覆盖7500多贫困户,每户平均增收465元。尹金宝的收入不止于此,村里为他额外争取了1.2万元入股资金,每年年底得到1200元分红收入不说,三年期满后,股金还将全部归还给他。收入稳定了,老尹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盼头。

  土地流转收入,也让贫困户的腰包更充实。围绕旅游产业发展,一座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景区生态观光园在易县纷纷建成。园区里,龙头企业流转土地种植牡丹、玫瑰、油菜花等景观作物,片片花海吸引着游客。地"活"了,贫困户家的收入比原来种植玉米,每亩高出500元。

  如今在易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产业带动下,2018年,全县906户1559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47%,许多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殷实户。

  制图:郭 祥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12日 18 版)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