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1日星期四

时政频道: 熔旧铸新 “铜都”变绿(人民眼·资源枯竭城市转型)

时政频道
时政新闻 
熔旧铸新 "铜都"变绿(人民眼·资源枯竭城市转型)
Apr 12th 2019, 00:00, by 本报记者 朱思雄 孙 振

  俯瞰安徽省铜陵市天井湖。
  胡小毛摄

  2015年,曾被破坏的大青山山体得到修复。
  过仕宁摄

  2012年之前,因石料开采,大青山山体大片裸露。
  高凌君摄

  引 子

  "改革大潮澎湃。历史不允许我们再躺在产品经济上酣睡了……醒来,铜陵!"

  时隔28年,再读这段文字,洪哲燮仍然激动难抑。那是1991年11月14日,铜陵报头版头条刊发长文《醒来,铜陵!》。洪哲燮当时任铜陵报总编辑。

  彼时,位于安徽省中南部的铜陵困境待解:经济结构单一,污染问题伴生,资源枯竭弊病显露;一些干部改革意识不浓,企业经营机制不活、效益不高。《醒来,铜陵!》如石击水,激起波澜。舆论疾呼"醒来,不只是铜陵",将铜陵思想解放大讨论引向全国。

  在洪哲燮看来,这只是铜陵思"变"的前奏。近30年来,资源枯竭的压力与日俱增,铜陵人的神经日益紧绷,城市转型的探索从未松懈。2009年,铜陵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从记忆里时常下起的酸雨、冶炼厂飘向云端的黑烟,到眼前的水清岸绿,年过七旬的洪哲燮一路见证铜陵之变,"不断解放思想、自我唤醒,一次次成长、涅槃"。

  走进铜陵,记者探寻到几个转型中的"断面",还原"铜都"在观念更新与实践探索互相促进中熔旧铸新的道道履痕。

  

  眼前与长远

  啤酒厂高开低走,冶炼厂后来居上,迥异的命运,折射有定力才有竞争力的产业转型之路

  一铜独大,有"铜都"之称的铜陵经历过辉煌。铜陵市发改委副主任方永杰回忆,上世纪90年代,铜产业产值一度撑起全市九成的经济总量。 

  但亮眼的数据背后,隐忧已经浮现。矿山相继枯竭,"资源饭"不再那么好吃了。比如当时超期服役多年的铜官山铜矿,年产铜矿石从巅峰时的1.4万吨降至不足2000吨,效益骤减,却迟迟无法关停。

  "5000多名工人加上家属,近1万人的生计从何而来?"在方永杰看来,企业盈利的能力弱了,负担却重了,"寻找替代产业的转型之思,当时已经萌芽,但到底往哪转,都在摸索,方向尚不明晰。"

  最典型的案例,是铜陵当地最大的国有铜业企业——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铜陵有色")。其下属的集体企业,由80年代中期的十几家发展到90年代中期的100多家,产品涵盖水泥、编织袋等方方面面。

  更让人费解的是,一个铜业企业,在当时竟生产起了与主业无关的啤酒。铜陵有色工会副主席、2000年出任啤酒厂董事长的王列才直言,"做啤酒门槛低,短平快,技术工艺不难;啤酒厂依附铜官山矿山,水、电等费用全免。那时外地企业尚未进入,本地又无大品牌,产品销售火爆……"

  市场起初确实如此,这款被称为"白鱀豚"的啤酒名噪一时,企业获利颇丰,人员安置的巨大压力也得到缓冲。王列才形容,"啤酒厂在当时就像一个可以兜底的蓄水池,懂行不懂行的都能进,安置了1000多人就业。"

  而就在同一时期,引进高新技术、与国外合资的新冶炼项目——金隆铜业有限公司于1993年筹建。项目初创者之一、金隆铜业公司党委书记梁海卫回忆,"公司的做法在当时有些另类。"

  另类在哪?金隆公司冶炼厂运行所需维修、物流等配套服务,全部向第三方购买,不安置一名无关人员;员工还得出资:筹建期间所有员工根据工资基数,每人每月扣除数十元到200元不等的工资,作为企业向员工借款以支持项目上马。

  新项目看准的是冶炼产业升级的前景,但因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尚需时日,加之彼时铜产品市场萎靡,公司投产后连年亏损。梁海卫说:"很多人不解,相比啤酒厂的高回报,大伙倒贴工资搞了个赔本项目,图啥?"

  时间是最客观的记录者:咬定目标抓攻关,21世纪初,金隆公司开始盈利,电解铜年产量由投产时的10万吨跃升至如今的45万吨,2018年盈利7亿多元;曾经风光无限的"白鱀豚"啤酒,则因人才、技术储备不足和市场冲击等原因,这时被迫停产。与此同时,此前上马的一大批短平快项目,也纷纷改制、关停。

  "不能只图眼前,更不能盲目跟风,否则如同饮鸩止渴。"王列才感同身受,"转型面临方方面面的阻碍,必须有定力,眼前难题要考虑,但更要顾及长远效益。"

  2007年,铜陵有色第一冶炼厂关停,时任厂长的王列才为它设计了新的替代产业——铜阳极泥和铜熔炼渣综合利用。从以往废弃的阳极泥、炼炉渣里筛选金、银等,加大资源循环利用。原厂大量人员通过转岗、技能培训等,加入新项目建设。去年,该项目实现盈利约5000万元。

  在企业转型的迥异命运中不断摸索,铜陵人逐渐明晰了城市转型的路径:立足厚重的历史积淀,抓住铜产业,做足铜文章,把目光瞄向铜深加工、铜冶炼升级或半导体等与铜相关的产业。

  硬件与软件

  生产设备,一个是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一个是纯粹国产;盈利,却是另一番景象。实践证明:从产业链低端迈向高端,不只是引进技术、升级硬件,更要注重制度创新、软件提质

  10多年前,从电解铜到铜箔、铜杆、铜管,一大批铜深加工企业在铜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没过几年,一个个成了霜打的茄子,蔫了。

  铜冠黄铜棒材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个。走进生产车间,熔铸设备、挤压机等整齐排列,清一色的德国制造,年可产黄铜棒材7.5万吨。论硬件一点不差,可从2008年建厂开始,企业连续10年亏损。问题出在哪?

  车间工人孙辉军原是矿山维修工,经选拔转岗进入公司,可面对新设备,他还是蒙了,"不会用啊,突然让摆弄这些宝贝,手心直淌汗。"

  到职业学院培训,回到厂里又跟着设备厂家的技术人员学操作,前后忙活了3年,才把设备玩转。可这时,又没了用武之地。

  "设计年产能7.5万吨,订单量却只有约1.5万吨。"看着锃亮的设备闲置,孙辉军感慨,延伸铜产业链,发展铜深加工,方向没错,可不能照搬采矿、冶炼的模式来做。"采矿、冶炼产粗铜、电解铜,要求大规模、标准化,铜深加工却是小批量、差异化,要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

  与黄铜棒公司相隔不远,生产铜管的海亮(安徽)铜业有限公司却是另一番景象。

  2010年,海亮公司经招商落户铜陵。初来乍到,副总经理陈磊考察了周边包括黄铜棒公司在内的不少铜深加工企业。看着别人一水的德国制造,再看看自家的国产货,他心里直痒痒。

  不承想,几年后,黄铜棒公司平均年亏损上千万元,海亮盈利上亿元。

  为何反差如此明显?陈磊坦言,一个机制灵活,一个机制僵化。"我们的员工按绩效考核多劳多得,部门设置、运转完全按市场需要配置。"

  而反观黄铜棒公司,曾在这里做了10年行政的钱庆华坦言,2016年以前,公司机构设置过度行政化,各唱各的调。"员工也没积极性,按级别、学历等拿定岗工资,效益好坏事不关己。"

  "'外来户'是市场思维,本地国有深加工企业仍然存在计划管理色彩。"方永杰看得透彻,"从产业链低端迈向高端,不能只是引进技术、升级硬件、上规模,更要注重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实现软件提质。"

  新一轮改革,再次在铜陵上演——

  技术、市场,缺啥补啥。铜陵连续8年组织铜深加工企业负责人到国内知名高校培训,每两年举办一届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推动企业间技术交流、市场合作。

  制度管理创新突破。铜陵一方面以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建成市县全覆盖的联合审批系统和"多规合一"综合服务大厅等,以更便利的政务服务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另一方面推动本地铜产品深加工企业试行"模拟职业经理人"等制度,探索"国有的体制,民营的机制",以制度创新激发转型动力。

  多措并举之下,黄铜棒公司2018年实现盈利50万元,建厂10年后首次扭亏为盈。

  生态与发展

  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发展的高度。咬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铜陵铜、硫、石灰石等产业总产值翻了一番,但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近一半

  2009年,始建于70年代的金昌冶炼厂启动改造升级,项目分两部分进行:老厂区就地改造,同时异地新建一家工艺先进的现代化冶炼厂。

  不料几年之后,随着城区扩张,周边居民区与老厂区相互交织,因污染排放导致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2013年出任厂长的赵荣升也伤脑筋,"生产中'跑冒滴漏'反反复复,时不时就会收到环保罚单。"

  当初为何不整体搬迁?上任之初,赵荣升抱着继续实施就地改造的想法,带队做了8次可行性研究,最终虽然放弃了这个念头,但也充分体会到过往的抉择之难:撇下周边交通、水电气等配套和人员安置压力不说,单是老厂区五六亿元的固定资产,就不是说舍弃就能舍弃的。

  2017年4月,金昌冶炼厂老厂区最终还是被关停,但它所经历的困扰,是铜陵转型曲折的一个缩影。2005年,铜陵市开始筹建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努力把污染治理、废物利用等当作产业来抓。

  过去,铜陵冬瓜山矿山每年选矿过程中会伴生110多万吨硫、铁精矿等废弃物。直接丢入尾砂库,会产生污染且有安全隐患;卖给制酸企业,焙烧脱硫后产生的大量废渣,依然难处理。

  现在咋解决?硫精矿回收后用于制作硫酸,焙烧脱硫后的废渣混入一定比例的铁精矿用于生产铁球团,产生的二氧化硫烟气通过有机胺吸收系统清洁处理后,再返回制酸车间制作硫酸。整个过程产生的烟气、热量等回收后,用于发电、供热。

  如今,原先被弃若敝屣的硫、铁精矿变成了宝。当地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左永伟介绍,该企业年产硫酸70万吨、铁球团110万吨,带来年均1亿元以上的利润;生产过程中的废气、热量等,经回收用于园区生产供热和供电。

  这样的转变,表面看是技术进步,背后则是理念驱动。2014年,因脱硫系统不稳定造成烟气跑冒、设备腐蚀,该公司收到5万元环保罚单。随后,公司投入4000万元改进脱硫技术,成功研发出有机胺脱硫等相关工艺,解决了行业内高浓度二氧化硫烟气的回收利用难题,获得2017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发展的高度。去年6月,金昌冶炼厂异地搬迁后新上马的"奥炉"冶炼项目投产,与周边冶化企业等组成循环经济"组团"。各企业生产中产生的蒸汽等热能,通过"蒸汽联网"循环使用,减少污染,成本也远低于烧工业锅炉。赵荣升说:"截至去年底,半年时间盈利超8000万元!"

  铜陵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郭忠感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关键是要绷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弦不松劲。"

  曲折探索中,铜陵完善铜、硫、石灰石资源循环产业链,开展尾矿等产业废物综合利用,推动工业开发区开展循环化改造,踏上"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转型新路。"十一五"以来,铜陵铜、硫、石灰石等产业总产值翻了一番,但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近50%,单位产品能耗下降约20%。

  阵痛与成长

  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在风雨砥砺中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阵痛没少挨,弯路没少走,但不断地"吃一堑长一智",铜陵收获的是成长。

  "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铜陵市委书记李猛总结,铜陵转型贵在不见异思迁、五花八门都想弄,而是心无旁骛做好铜主业,推动产业链升级;也不好高骛远,什么领域都去碰,而是把重点放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上。

  思路清晰,还要保持发展的耐心。比如,从铜深加工产业有一定基础,到引进汽车发动机生产,再到去年底首批2000辆"铜陵造"新能源汽车进入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铜陵从无到有,走过13个年头。铜陵经开区副主任程军感触颇深,"哪一步尝试,不得好几年沉淀?"

  好在铜陵十余年来虽历经坎坷,但一直在前行: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路径,锻造城市转型的"硬脊梁",当地非铜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31%提高到去年的45%;以"水清岸绿产业优"为目标,刷新城市"颜值",全力控煤、控气、控尘、控燃,去年PM2.5、PM10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7.4%和15.1%;以体制机制革新为抓手,激发城市转型原动力,在安徽率先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工业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40个工作日。

  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还处于成长期,但清晰的发展规划,清亮的营商环境,清新的绿色发展理念,让程军有了底气,"市里正研究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培育市场,扶持龙头企业,我们期待它尽快长大成人。"

  "还会有很多困难,还要不断摸索、总结。"铜陵市市长胡启生认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绝非一日之功,但这座城市不折不挠的那份勇气与笃定令人期待。

  "醒来,铜陵"之后,这座城市又相继开展了"起来,铜陵""崛起,铜陵""转型,铜陵"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这16字的"铜都"精神,被镌刻在当地铜文化广场的浮雕上,激励更警醒着一代代铜陵人砥砺前行。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12日 13 版)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