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8日星期一

时政频道: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藏东深谷藏匠心 小锤敲过八代人 工巧绽放幸福花

时政频道
时政新闻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藏东深谷藏匠心 小锤敲过八代人 工巧绽放幸福花
Apr 8th 2019, 00:00, by 杨悦笙

  中国西藏网讯 经济全球化和工业信息化给今天的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生活便利,但潜心格物的工匠精神并没有过时,反而受到时代的呼唤和追捧。在西藏东部的深谷里,就有这样一批人仍然在坚守、传承千百年来祖辈留下的匠人手艺。2018年5月23日,记者来到西藏昌都市嘎玛乡,三个半小时的盘山土路将我们带到了深藏藏东却闻名于世的嘎玛沟。在嘎玛沟的里土村,如果你手上"活"不好,会很没有颜面,因为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项家族传承的手工艺。

  如果你在村里问锻造佛像哪家强,热情的村民一定会指向"嘎仓玛"——这个以精湛的佛像锻造技艺享誉"多堆"(康区)和"多麦"(安多地区)的家族。族人告诉记者,在老一辈的口述中经常以浪漫主义的口吻这样描述:在穹盖如九棱金法轮,地貌似八瓣莲花的澜沧江源头,如金色飘带般流淌的扎曲河的右岸,具备一切工巧明技艺的林妥地方,世代居住着嘎仓玛这一禄东赞后裔家族,源远流长,工法精湛。"嘎仓玛"家族繁衍至今,顿珠罗布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在家中扩建了厂房,其兄则到四川阿坝州金川县设立"分厂",一家人在西藏、四川、青海等地不断开拓市场,四世同堂的一家人从老者到青壮均能掌握噶玛噶赤画派的绘画技法和浮雕铸术(即将平面构图用铜、铁等材料塑造成立体造像的技艺,俗称打铸),该家族先辈在设计佛像度量时,佛身部分参考印度风格的响铜佛像,色彩基调依据内地国画,背景布局则按嘎玛沟当地的风景绘制。

  图为昌都市区通往嘎玛乡的路,异常艰险。摄影:杨悦笙

  图为顿珠罗布正在铜料上画线。摄影:杨悦笙

  顿珠罗布告诉记者,打铸佛像的工序大致分为原料画线、切割、焊接、敲打、组装成型等步骤,所有工序都是家族长辈手把手教会的,家中还有世代手抄流传的画册、笔记作为自学教材,能够追溯的传承历史有八代。3个人完成一尊佛像的打铸需要两个月的工期,一般寺院订购的中等大小的一尊佛像售价10万元左右,一家人年纯利润达50至60万元。

  图为曲英志玫向记者介绍家传手抄的记录技艺的文本。摄影:杨悦笙

  百炼成钢,千锤成像,手艺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今年30岁的家族传人曲英志玫告诉记者,自己13岁起就学习打铸技艺,从最基础的画线、画像到最难的打铸佛头,经过了12年的学徒积累,到25岁时才可以独立造像,造像身上每一处敲打的痕迹,都是岁月的积淀和初心的坚守。工匠精神最可贵在于传承,当辉煌的家族手艺与现代教育体系相遇,家族技艺又该如何继续传承?曲英志玫认为这并不冲突,"我们小时候受教育程度低,汉语文不怎么掌握,也不懂科学文化知识,对我们传承、发扬文化其实有很多限制,现在我的两个小孩都在上学,学习了很多现代文化,汉语也能很好地掌握,他们同时也对手艺感兴趣,将来毕业后再继续传承我们家族技艺的话,会比我们这一代做得更好,教育和手艺是完全可以并进的。"

  图为顿珠罗布与部分家人合影。摄影:陈卫国

  嘎仓玛一家现在秉持的理念是达则兼济,不固步自封。顿珠罗布告诉记者,他的愿望是将家族手艺传播给更多的人,只要有人愿意学他都会倾囊相授。村里、邻乡很多人都到他家做学徒,按手艺高低每天可发工资70至500元不等,能够激励村中的贫困户靠自己的手艺脱贫致富。顿珠罗布作为西藏自治区级的金属佛像锻造技艺传承人,在昌都市政府的支持下挂牌成立了工艺传习所和就业培训基地,目前已经有多批学徒从传习所结业,有的已经自立门户,成为独当一面的手艺人,嘎仓玛家的传承正在走向新时代。(中国西藏网 记者/杨悦笙)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