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6日星期六

时政频道: 实干以兴邦 奋斗代代传

时政频道
时政新闻 
实干以兴邦 奋斗代代传
Apr 7th 2019, 00:00, by 人民网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建立的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和国的建设者如星河灿烂。家国清明,清心明志,我们慎终追远,实干兴邦。

  这个清明,在新疆马兰烈士陵园,一场每年都会举行的祭奠仪式又如约开启。为了新中国的核试验,400多位长眠在这里的烈士,接受人们的敬礼。

  陈伟时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祭奠长眠在此的父亲,我国著名的核科学家——陈达。

  56年前,还只有二十几岁的陈达和一群同龄人,义无反顾来到常年漫天黄沙的罗布泊。

  因为国际上的技术封锁,研究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但基地的年轻人们却迸发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工作热情。

  当第一颗核弹试验的烟云还在翻腾之际,陈达和战友们便冲向了爆心。

  最关键的时刻,陈达和同事们超额十倍完成了取样任务。

  从一名清华大学学生到一位核物理专家,技术将军,中科院院士,陈达和很多并肩作战的战友,最终将英魂留在了这片热爱的土地上。而在马兰基地,直到今天,一批批青年学子仍在相继投身这里,为国防事业奉献着自己毕生的心血。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承书用一生中的三个我愿意作出了肯定的回答。1958年,我国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46岁的王承书面对钱三强的邀请,毫不犹豫地说出:"我愿意。"两年后,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负责高浓铀研制,面临再次改行,王承书第二次说出:"我愿意。"而1964年,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面对自己将隐姓埋名一生的抉择时,王承书给出了第三次回答。

  从此,王承书隐姓埋名30年,坚守在高浓铀的研制一线。

  如今斯人已逝,这张泛黄的字条却清晰地记录着她的诺言:"无论在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018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铀浓缩离心机研制成功,正是新一代年轻人完成了王承书一生的梦想。

  前人离开了,后人仍在传承。在祖国的科研前沿,钱学森、南仁东们未竟的事业,早有后来人,继续追逐着科技强国的梦想;为保护国家重点试验平台壮烈牺牲的黄群、宋月才、姜开斌,他们的战友用继续坚守,献上最好的祭奠;在祖国的海天阵地,张超年轻的生命过早凋零,但国产航母下水,歼-20翱翔天际,今日之中国国防可以让你长眠;在险境重重的地方,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国14000多名人民警察和辅警牺牲了。如今,更多人民警察继续践行着光荣使命。在祖国的海疆前哨,守卫孤岛32年的王继才走了,但更多人已接过接力棒,0.01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宁静祥和;在扶贫战线,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离开了,更多的扶贫工作者依然在攻坚克难;在八步沙、塞罕坝,后人们正在用行动捍卫着绿水青山的铮铮誓言。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